医生在从事临床工作时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果敢的判断、丰富的经验,一些设计巧妙的装置、装备也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检查后的决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近日,我院康复治疗区传来医学专利转化的好消息,该区王宜超主任的“BSET”专利(生物反馈悬吊治疗系统(Biofeedback Sling Exercise Therapy,BSET))与北京蓝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开发生产合作协议,预计在半年内达到产品量产。该合作协议的签订填补了我院乃至我市康复设备的研发空白。
据王宜超主任介绍,BSET最初开发的原因主要有:1、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知不到自己运动链发力的情况。2、在诊断或治疗时通过跟复治疗师对患者运动链强弱的观察进行判定,因此存在着主观判断性强。3、运动链强弱表现不可量化。4、治疗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时,枯燥,无味,配合性差。5、对于科研不能有效地采集数据信息。6、治疗效果评价性不客观等问题。针对以上的不足,改进后的BSET(概念版)在偏瘫患者、颈肩腰腿疼患者使用中取得了快速确切的疗效,于2020 年 12月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证书。
SET的理念是建立在肌骨疼痛患者群体上的,而BSET在继承SET传统优势上以偏瘫患者为主要研讨对象,更切合于国内康复科主要患者来源的使用。
BSET在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理论体系是在脑可塑性理论、悬吊治疗理论、生物反馈理论等基础之上的有效融合。功能重组论指出,脑损伤后无论是从系统间的功能重组还是系统内的功能重组,脑是能从新塑造的。
偏瘫患者本身因本体感觉等的减退,在功能运动上会趋向于健侧,如此进行反馈循环持续加重患者的身体功能呢减退,悬吊治疗系统是以主动性运动为主的一项训练,添加生物反馈后能从外界给予大脑一个纠正错误的循环环。从而能够更快更好的康复。
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历来重视科研创新,鼓励医务人员从医学科研工作中发现新点子和金点子,积极申报专利,以创新驱动学科长足发展,推动转化医学。
我院王宜超主任的这次科技转化在济宁市康复医学界内属于首次转化,在山东省内该医学领域也是为数不多的一次科技转化,该转化将会带动本院以及济宁市内康复技术人才的创新热情,更好更快的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医院也将以此为标杆,用更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更具使用价值的专利发明,更完善高效的政策服务,搭建专利转化平台,扶持医生们的创新意识,支持医生的创新活动,用真正的技术与产品造福广大患者。